核電是一種清潔、高效的新能源,大力發(fā)展核電,符合世界能源利用的趨勢,具有重要意義。從世界核電技術的發(fā)展趨勢看,核電正向著更安全、更經濟的方向發(fā)展。
然而,公眾對新建核電項目大多存在恐懼和排斥心理,從而引發(fā)鄰避效應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公眾作為利益攸關方,直接影響著新建核電項目是否能夠實施。那么,如何提高核電公眾接受度?怎樣幫助公眾正確了解核電?筆者建議如下:
加大信息公開力度
因為不了解,才會產生恐慌,例如公眾擔心受到核輻射會慢性危害健康。因此,向公眾說明輻射對人體的影響,以及多大的輻射量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等,對核電知識進行科普顯得尤為重要。其實,在環(huán)境保護部的網站上可以查詢到核電站周圍的輻射數(shù)據(jù)等相關信息。要通過信息公開,讓公眾自我評估是否可以接受發(fā)展核電而給自身帶來的潛在風險。
同時,面對新建涉核項目引發(fā)的鄰避效應,也需加大信息公開的力度。
一座核電站的建設,有著嚴格的廠址普查和篩選程序,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適合建設核電站。在評價潛在核電站廠址時,需要綜合考慮廠址所在區(qū)域的地質、地震、水文、氣象、交通運輸、土地和水的利用、廠址周圍人口密度及分布等環(huán)境特征,考慮廠址所在區(qū)域內可能發(fā)生的自然的、或人為的外部事件對核電站安全的影響,充分論證放射性流出物排放、熱排放及化學流出物排放對環(huán)境、當?shù)厣鷳B(tài)系統(tǒng)和公眾的影響等因素。
將以上信息全部向公眾公開,特別是環(huán)保相關數(shù)據(jù)的公開,可以讓公眾了解核電選址的苛刻和科學,從源頭上保證安全。
多年來,運行中的核電站或多或少地帶有神秘的色彩,但這一情況正在改變。以秦山核電站為例,越來越多的公眾走進秦山核電,現(xiàn)在每年約有一萬名公眾進入秦山核電參觀,大大消除了人們對核電站的恐懼感。
促進公眾廣泛參與
可喜的是,近些年來公眾參與越來越受到重視。組織公眾到已運行核電站參觀、開展公眾開放日或媒體開放日活動等,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核電項目中,親自體驗核電的安全性。當然,由于核電企業(yè)安全保衛(wèi)的要求和接待公眾容量的限制,不可能讓足夠多的公眾進入核電站,這時,開展公眾代表開放日或媒體開放日活動就顯得尤為必要,再通過加大力度進行宣傳,擴大活動效果。
青少年是未來發(fā)展的主力軍,組織開展(特別是針對青少年群體)核能科普知識競賽,通過競賽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普及核電科學知識,培養(yǎng)青少年對核科技的興趣,引導廣大社會公眾了解核電、走近核電。從而讓核科學知識成為一種公民科學素養(yǎng),幫助人們逐步消除“談核色變”的心理,建立科學認知核電的態(tài)度。青少年對家庭成員的理念和認識水平有很大的影響,為此應有針對性地組織主體夏令營活動,讓他們走進核電、感受核電,充分認識到核電是清潔、安全和高效的能源。
加強信息有效溝通
公眾有了更多參與的機會之后,有效的信息溝通是保證公眾能夠客觀、公正地認識核電的基礎。目前,運用新媒體,使核電知識貼近普通百姓,改變過去那種“我說你聽”的單一宣傳模式已經成為核電科普宣傳的“新寵”。例如前不久江蘇通過網絡直播、微視頻科普,宣傳核與輻射知識,就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。
此外,可以通過微博、微信等媒介進行網絡互動,制作一批公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資料,不斷拉近核電與普通公眾的距離。例如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官方微信平臺推出核電版《小蘋果》后,24小時內點擊量就達到近16萬。搖擺的身姿、動感的舞步、恢弘的背景,再配上形形色色專業(yè)的工作服,看似混搭的核電版《小蘋果》一經上線即迅速走紅。核電版《小蘋果》科普宣傳片切實拉近了核電與公眾的距離,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。
更多的參與形式,需要組建更專業(yè)的科普團隊才能取得良好效果。尤其應組建一支以核電企業(yè)專家為主體和其他科技人員組成的科普專家隊伍,深入機關、學校、企業(yè)、醫(yī)院和社區(qū)等舉行科普講座,大力宣講核電的安全性和給公眾帶來的好處,以消除公眾的恐懼和排斥心理,營造良好的氛圍。